配电箱配电柜研发制造商
全国咨询热线:4000-588-448
开关柜
当前位置:首页 > 开关柜

【报告文学】从故乡到故乡——瓜州县广至藏族乡库区移民后期扶持水利扶贫攻坚纪实

来源:华体会官方网站    发布时间:2024-08-10 12:25:16

产品介绍

  这是一串因异地搬迁而重置新建的奋进音符,这是一页生长于洮水河畔重生至祁连北麓的乡愁记忆,这是一段藏汉干部群众披肝沥胆、齐心戮力,让戈壁荒滩蜕变成葱郁绿洲的移民开发、脱贫史。

  在甘肃省西北部、河西走廊西端,有一条中国少有的自东向西流淌的内陆河--疏勒河,在疏勒河中游的冲积平原上,孕育了因盛产美瓜而得名的绿洲--瓜州。瓜州县广至藏族乡(以下简称广至乡)则像这片绿洲上的一匹骏马,在迁移安置、赶赴小康的大道上奔放出自己独有的姿态。走近它,你依稀能听见失落与辉煌交织的昂扬音符,窥视到秀丽与雄宏叠加的璀璨星空;循着它,你便走进了一个梦想与信仰辉映的精神家园,一场重生与涅槃共鸣的交响诗篇。

  广至藏族乡是集中安置引洮工程九甸峡库区外迁移民而新建的整建制农业综合开发乡,因地处汉代故城遗址广至县而得名。所以,广至是古老的又是年轻的,是历史的又是现实的。建乡以来,为确保移民“迁得进,稳得住,快脱贫,能致富,奔小康”13年里,这方土地上的人同心同德,拼搏进取,在戈壁滩涂开辟了一片绿洲,水利扶贫则如一泓清泉,因机而动,因动而活,因活而进,不拒点滴雪雨,广融千条细溪,汇成移民乡通达小康的洪流,一路奔涌向前。

  2020年初秋的清晨,怀着一份探秘和几份好奇,我邀请瓜州县库区移民服务中心主任张建文、退休水务干部刘生录一起驱车前往广至乡。天际边蒸腾起淡淡的紫雾,慢慢变成红彤彤的万丈云霞,将通往广至的乡村公路映亮成一条金色的彩带。我要在路的那头细细翻看关于移民开发、关于水利扶贫攻坚的记忆,深深品味曾奋斗在那里的一些人一些事,一些拓刻在奔赴小康路上的不朽足迹。

  “不知旧物不可言新,咱先去广至乡库区建设纪念馆,了解移民搬迁的缘由和过程,然后四处看看乡上的发展状况,这样体会是否更深刻些。”已过不惑之年的张建文言谈举止间带着西北汉子特有的笃定豪爽。2012年至今的9年时间里,他踏遍了广至的沟沟壑壑,对这里的变迁如数家珍。

  广至乡政府办公楼西侧,紧挨着库区建设纪念馆。这是2018年,应移民群众期盼,为传承民族文化、留住乡愁记忆、记载建乡历史、彰显辉煌成就而建。乡政府安监站站长龚兴文和自来水厂厂长张智小跑着来到纪念馆门前。他俩正忙着商量近期水厂安全供水和供水系统数据卡更换的事情。

  “新建乡镇,新生事物多,随时都有意想不到的事等着处理,在这儿早就摒弃了双休日的概念。今天,浙江一个企业在乡上有捐赠活动,单位的人都跟着忙呢。”龚站长黝黑的脸上带着满眼笑意。

  绿树掩映下的两层小楼简洁朴实,一幅黑底金字的楹联醒目地立在纪念馆大门两侧:致富感谢,吃水不忘库区人。一阵风过,恍然间打开了一扇记忆之门,流淌出一段新时期愚公移山、大禹治水的佳话,移民区群众“走西口”的艰难步履历历在目。

  甘肃陇中之地因干旱缺水被称为天下苦,有三件事足以说明:一是清朝陕甘总督左宗棠奏称这里“苦瘠甲于天下”,二是1972年周恩来总理了解到定西人民的生活状况后难过得流了泪,三是1982年联合国有关专家考察后认为这里“不具备人类生存的门槛。”

  引洮供水,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成为甘肃各级津润陇中魂牵梦萦的追求。从1958年起,省委省政府为此做出了一次又一次不懈的努力。2006年,盼了半个多世纪的“圆梦工程”--引洮供水一期工程全面开工。2014年12月28日,甘肃历史上最大的跨流域调水一期工程建成通水。从这一天起,定西、白银、兰州所辖7个县区的150多万群众再也不会在“十年十旱”中苦熬。这,就是九甸峡水利枢纽工程,一个世纪大梦开始的地方。这,就是决定引洮工程成败、造福陇中的“龙头工程。”

  水利工程建设虽造福社会、惠及子孙,但某些时候,它的成功往往要以牺牲局部利益做代价。为支持国家引洮水利枢纽工程建设,九甸峡库区3县(临潭、卓尼、岷县)7乡23个行政村1936户,有汉、藏、回、蒙、苗5个民族的9193人,发扬“舍小家,为大家”的无私奉献精神,从2008年4到9月,分三批迁往1400公里之外的酒泉市瓜州县。

  离家的脚步总是很沉重,因为路上纵然有莺啼燕语,但也会荆棘丛生。迁徙的移民拿着家乡的水、土、石头、树苗,别离了养育他们祖祖辈辈的青山绿水,带着对新生活的憧憬,踏上了长长的离家之路,开启了建设新家园的征程。

  张智是第一批从临潭县迁移到广至乡落户的。他说:“来的车上,除了娃娃们的吵闹声和大人偶尔冒出的几句呵斥声,许多人都耷拉着脑袋呆坐着,一些女人悄悄抹眼泪。我们不知道新家是个啥样子,不知道那里环境好不好,不知道山坡坡上种地和平滩滩上务庄稼有多大区别,不知道以后是继续穷下去还是从此能过上好日子……”

  生活的原貌是五彩缤纷的,赤橙黄绿青蓝紫哪一样都不会少。而生活里的酸甜苦辣,品尝过才更懂他的味道。

  张智说:“那天到广至后,大家全傻眼了。风沙满地,黄土连天,没有树没有草,只有一排排居民点和干树桠模模糊糊立在风里,当下一些老人和女人就哭开了。”

  “没几天,二组有个亲戚去世我们去吊丧。事情办完后,好多人因为风大回不了家。那天刮沙尘暴,昏天黑地、飞沙走石的,烂天气加上坏心情,好多人借此放声大哭。”

  “说实话,我心里也不好受。老家虽说山清水秀人不秀、鸟语花香饭不香,好歹气候环境不差啊。”张站长的笑里有几分苦涩 “但那时候我是安置区临潭村三号点的组长,不能哭哇,我一淌眼泪大家心乱了咋办。”

  可以想象,环境的落差,前途未卜的忐忑,加上本身就不富裕的日子,让这些像浮萍一样背井离乡的移民群众很容易失去生活的希望。

  看着温和述说的张智,我仿佛看到13年前,在那个大风肆虐的日子,那个被砂砾扑打着脸庞的男人,一定想起了他远方的家乡。

  九甸峡库区移民全部来自甘南州卓尼县、临潭县和定西市岷县,三县均为国家级贫困县。他们世代居住在洮河冲积平原的河谷山口,山大沟深,交通不便,生活长期停留在牛耕刀割,靠天吃饭的落后境地。正因如此,大部分移民在离开家园,迁往新居的路上,没过多地去想环境的差异。

  洮河是黄河上游右岸的一条大支流,发源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西倾山东麓,洮河河源距河口的高程落差2631米,每年冬季,洮水流珠闻名遐迩。九甸峡位于卓尼县藏巴哇乡境内,以峡中之九座巅峰而得名,河水像脱缰野马奔腾咆哮其间,临潭、卓尼两县就位于九甸峡峡谷地带。因为历史和自然的影响,森林草场、稀有鸟兽、藏传佛教、洮岷花儿等形成了他们独特的家园记忆。

  但是,人不能总在回忆中停滞,那样会失去奋进的眼睛,奉献也是在相互交织中抱团取暖。当你为了大的家园抛家舍业,也就有人为你的小家牵肠挂肚。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传承了大禹治水精神的引洮工程,用智慧和汗水创造了圆梦九甸峡的时代壮举。瓜州县白旗堡移民安置区建设项目(广至乡成立前名称)自然成为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引洮工程移民是甘肃省移民人数最多、区域跨度最大、搬迁距离最长的一次非自愿性移民。瓜州县为减轻甘肃中南部贫困人口压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服从服务于工作大局,在完成千里大移民工作中,做了大量艰苦细致、卓有成效的工作。

  2006年的一天,白旗堡一群建设的足音踏破了沉寂百年的戈壁,那些不知荣枯了几世几劫的骆驼刺、梭梭草突然间兴奋了起来,挥舞着干瘪的臂膀迎接陌生人的到来。

  “戈壁滩上建乡不只是建些房房那么容易!”已经退休两年的刘生录精神依然矍铄,看着纪念馆中筹建初期的图片,他由衷的感慨。长年水利工程建设的东来西往,他不仅储备了丰富的施工经验,更历练了坚定果敢的耿直秉性。2006年,他成为移民新区建设大军的一员。

  “当时施工条件很苦。夏天帐篷走风漏气,滩上蚊子疯了一样往人身上扑。床上啥时候都是厚厚一层土。后来我们干脆早起不叠被子,晚上款款儿(方言:轻轻)钻进去。一天忙的狗一样,没精力打扫。”刘生录呵呵笑着:“南征北战打天下是小米加步枪,抗美援朝保家卫国饼干就咸菜,如今带着移民奔小康我们是矿泉水泡方便面。人家都调侃我们是“四蛋”干部:脸晒地个黑蛋蛋,身上糊地土蛋蛋,脚上沾地个泥蛋蛋,干不了了滚蛋蛋!”

  就是这样一群人,用他们海纳百川的胸怀,攻坚克难的勇气与戈壁荒滩抗争着,为即将赶来的“家人”奉上自己满腔的热忱。

  面对时间紧、任务重、设计变更大等诸多困难,项目办困知勉行和衷共济,将移民安置区各类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先于2007年底完成建设并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2008年末,乡政府综合办公大楼、乡中心卫生院一所及配套设施设备也陆续投入使用。

  2007年,甘肃省民政厅批复九甸峡库区移民瓜州县安置区设立广至藏族乡,为安抚移民群众难以割舍的思乡之情,各行政村村名也多取自迁出县地名。2008年11月,广至藏族乡政府正式成立,乡、村各级领导班子和工作人员相继配备,一个崭新的乡镇雏形初步构建。

  祁连南山的山风送去深情的呼唤,疏勒宽广的河床张开温暖的怀抱,相拥小康路上新的伙伴。

  库区移民迁入广至乡后,群众生产生活鸡毛琐碎之事统统从零开始艰难起步。虽然各地各级为移民迁得进做了大量工作,但自然条件恶劣、大风沙尘天气频繁使外迁群众难以适应。种地难、生活难、看病难、上学难等问题逐渐凸显,搬迁赔偿、移民住房等矛盾使得群众对移民安置的不满情绪渐渐加剧,由此引发了多次集体事件。广至乡成了远近闻名的“问题乡,” “差、穷、乱”的代名词。

  移民安置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凸显出的问题与矛盾,也成为制约当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瓶颈”。民之所愿,政之所为。乡政府为有效破解这一些难题,迅速制定《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规划(2010年——2019年)》。计划第一个五年打基础,改善移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移民收入稳步增长;第二个五年强产业,全方面推进“一特四化”促增收。用10年时间,带领移民脱贫致富。

  “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2010年,瓜州县各部门抽调的包抓帮扶工作人员背着行李驻进广至乡各村各组,入户调查摸底、讲解安置政策、核对实物指标、核算补偿金额。争取“包抓一组、变化一组,帮扶一户、见效一户”,使移民安置柳暗花明,峰回路转。

  “也许是天黑的缘故,村委会院落显得很空旷,但远处居民点传来的鸡鸣羊叫声,俨然又蛰伏着一股生机。今天我去了岷县村三组,这个组的住房维修入户摸排工作已结束。56套房屋中, 1户因户主外出还无检测,征求房屋维修意见56条。明天准备组织包抓帮扶相关工作人员为农户讲解党在新时期对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教育移民群众用理性合法的方式反映自己的利益诉求……”

  这是2010年广至乡岷州村包抓领导小组组长(时任县林业局书记)刘志辉的一段驻村日记,2020年他因病去世。当翻开一张张泛黄的页面,我仿佛看到10年前这个瘦弱的身影在移民家中、田间地头匆匆忙碌的样子;听到他引导移民群众播种促收的声音。

  在包抓帮扶基础上,省市县各级把精准扶贫和落实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相结合,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夯实基础设施建设。移民群众克服了第一次转型阵痛,在广至乡站住了脚。

  涓涓细流汇成大海,无数双手挽作长城。心与心的呼唤,情与情的交融,使移民打开心结,将广至乡视做自己的第二故乡,开始了奔赴小康的耕耘之旅。

  广至藏族乡的建设,汇聚了各行各业各部门一众人的辛勤付出。隶属于瓜州县水务局管理的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服务中心在移民乡开发建设中,将“上善若水”的本质诠释到极致。10年时间里,他们在完善水利设施、实施土地改良、培育富民产业,保障改善民生等方面,不断冲破障碍,不断积蓄力量,汇成一股移民新区建设开发的洪流,让这片风沙满地,荒烟蔓草的戈壁涅槃重生。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我问张建文:“做为水利人,这些年来你负责实施的项目远远超出了水利建设范畴,值得吗?”

  他若有所思:“库区移民后期扶持负重致远,如果我是一颗螺丝钉,那我的使命就是要使生活的这片土地肥沃起来,让百姓富裕起来,这是做为水利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2007年底,一渠清澈的河水从瓜州县梁湖乡总干渠南端节制分水闸出发,沿祁连南麓蜿蜒二十多公里,在截山子穿越瓜敦高速,绕南岔镇过六工城,一路颜也如玉,声也如琴,不徐不疾孤傲前行,最后到达广至藏族乡。这是为保障移民生产用水,投资3428.61万元设计修建得相对独立的水利灌溉系统--广至专用输水渠、支渠及田间工程。

  通过几年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广至乡井河混灌的渠系网络初步形成。但由于该乡渠系坐落在粉质壤土和粉质粘土地层上,渠床极不稳定。几年灌水运行后,渠道因盐碱侵蚀、冻胀等原因,灌溉水利用系数逐年降低。县水务局通过勘察论证和专家审查,开始对广至乡部分农渠、支渠进行改建。

  2009到2012年,水务局投资600万元对卓园村、卓尼村、洮砚村15条斗渠所属的142条69.251 km农渠进行衬砌,控制灌溉面积1.5175万亩。2010到2014年,库区办利用4年时间,投资1418.64万元,分两期对广至乡24.85km支渠进行改建,渠系建筑物58座,同时维修支渠道路14.254 km、维修专用输水渠道路0.6km。水利基础设施旧貌换新颜,哗哗的渠水滋润了移民群众焦躁的心。

  见到广至灌溉工程管理所副所长王超群时,他正忙着巡渠。听到我们要了解这个乡的灌溉情况,他拍着身上的土说:“只要建文主任建设的快、移交得快,我这里自然要心中有数,毕竟咱们的目的是让群众种有所获,早日发家致富!”

  他告诉我们:广至灌溉工程管理所承担6个行政村32个村民小组4.02万亩耕地的农业灌溉,管理一条总长40.249公里的干渠和4条支渠的安全输水。干渠目前有各类水工建筑物73座:排洪渡槽8座,排洪涵洞11座,输水涵洞2座,输水涵管10座,输水渡槽1座,跌水3座,车桥24座,公路桥6座,节制泄水闸1座,节制分水闸4座,分水闸3座。

  渠和水,改变了一群人的命运;渠和水,孕育着一个乡的发展。一串串数字如一滴滴跳跃的水珠,跃动了移民新区建设的生机与活力。

  人间烟火气,最抚百姓心。当广至乡的民生水利取得明显成效,让移民群众喝上放心水、幸福水,成为各级水务部门新一轮的牵挂。

  2013年4月,关系全乡百姓健康、提高受益群众生活品质、总投资565万元的广至乡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如火如荼地展开。当年9月底,新打水源井、阀门井、检查井、水表井、调蓄水池及配套设施,修建泵房及管理房,架设供水管道,安装净化设施,配套相应的入户设施等工程建设任务全面完成。至此,广至乡6个行政村1939户8661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彻底得到解决。

  绿柳环绕的广至乡水厂门前,馒头花躲在垂柳的伞盖下探着脑袋开得正艳。卧于南北围墙边的两个花池里,金灿灿的万寿菊借着正午的阳光闪耀着光彩。

  “为保障供水工程顺畅运行,饮水安全工程建成后就移交给了乡政府,政府后来落实了水厂管护人员、管护责任,制定了运行管理、应急抢修、水费收缴等制度。”厂长张智在一排白墙红瓦的管理房前兴奋的说:“咋都没想到,我前半辈子种地靠天吃饭,后半辈子成了拿着工资的管水人。有了党的好政策,有了你们这些帮着老百姓奔小康的贴心人,我们的日子才越过越红火。”

  静谧、安详的水厂沐浴在和煦的阳光里,我仿佛看到他脚下纵横交错的供水管道里,涓涓细流轻吟浅笑、穿墙过院,浸润着广至人脱贫致富的小康梦。

  广至乡属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蒸发强烈,四季多风,气候干燥。当时,在新开垦的3.76万亩耕地中,板结地5100亩,盐碱地5600亩,砂石地1010亩。土地熟化程度低,盐碱板结问题十分突出。

  酒泉市农科所所长段学义曾说:“市农科所和农科院从移民区土壤取样、化验、分析数据表明:这里的重盐碱地,特别是重板结地,加起来的线要过,就是说一半以上的土地,应该说就没有耕种的可能。种上的庄稼要么不出苗,要么零星出苗一浇水也被泡死了。”

  乡政府为此会同省土肥站、农科所及市县农技部门对耕地土壤结构、抽样检验测试的数据、近两年农作物长势情况做深入分析后认为,该乡可基本达到农作物正常出苗生长条件的土地8600亩,已列入省国土资源厅二期改良的耕地4000亩。那么,还有近15000亩耕地急需改良。

  历史上广至乡原址曾有过几次移民史,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其中一定有他不为人知的原因,但水源缺乏和土壤贫瘠也一定是原因之一。节气不等人,群众有期盼,库区办首当其冲,成为急先锋。

  2012到2015年,他们用3年时间,以掺沙深耕、开挖坑井、地面铺撒秸秆等方式,改良耕地6717亩,其中轻度4449亩、中度I型825亩、中度Ⅱ型1443亩。建设过程附带田、水、路一体化,既给移民生产生活提供了良好空间,也为农业产业化调整夯实了基础。

  “土地改良项目施工时,工地上整天尘土飞扬,实施工程人员只有两个眼珠子吐噜噜转。一脚踩下去,土就没到膝盖,我们天天套着长筒水靴跑,好多人脚上都捂出了水泡。” 张建文神情有点落寞“但每次看见群众在地头急得打转转,望着那些渴望土肥田壮的眼神,也只能把苦咽进肚子里!”

  “土地改良后,我将分配的地全部种成枸杞,第一年就收入六万多,这是在老家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张智喜上眉梢“看种植情况这么好,第二年,临潭村六组、八组农户全都种了枸杞。当时在广至流传着一句话:一进南大门(广至乡南端),临潭一片红!”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当土地改良项目有序进行时,又有移民反映:一支渠22、23、26斗渠控制范围内的土地种植后不出苗,农民基本没收成,共涉及岷县村、新堡村150户670人2000亩土地。

  广至乡政府收悉情况后立即组织专家对问题土壤分析论证,最终确定该种植区土壤因以壤土、沙质壤土和粉质壤土为主,盐分含量在中重度之间,具有开发潜力,经3~5年改良能逐步达到农作物基本生长条件,能够直接进行土地置换。

  2011年冬天,广至乡政府在置换区域内,首先通过点状分布形式试验开垦了9块土地,并将河水引入灌溉。2012年春天,组织农户试种了棉花、小麦等农作物。从长势情况分析,作物出苗率达90%以上,具备土地置换条件。

  有了实验数据做保障,县水务局开始着手土地置换项目田间配套工程。张建文说:“在土地置换项目田间配套工程勘测考察设计过程中,我们前瞻性地将项目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结合了起来,以治水改土为中心,对项目区内的水、田、林、路、渠同时规划、综合治理,这样在保证促农增收的前提下,也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提高了耕地质量和耕地产能。”

  2013年4月,新的战场紧锣密鼓地铺开建设,10月整体完工,总投资743.06万元。项目将土地平整选择局部平整,并根据项目区地形状况和田间道路与渠系的格局划分田块。平整土地2000亩,新建直斗渠3.864km、斗渠400m、农渠11.05km、渠系建筑物29座、毛口556座;田间道呈“十”型布局,主干道及灌溉渠道两侧设立主干林带,修建田梗160800m种植杨树5024株,农用车桥2座。为便于田间管理及机械化作业,还修建了长800m宽6m的村庄到田间砂砾石路面道路。土地置换项目田间配套工程,给岷县村、新堡村150户人家带来了增收的希望。

  所以我在想:在广至乡的建设过程中,有很多像张建文一样的人,他们将心思和心血全部用在这片新生的土地,步履匆匆的身影是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航向。但很多时候,他们只能对小家的牵挂靠后靠后再靠后。

  当汽车在广至的乡村道路上穿行,扑入眼目的是一片又一片灼人的五彩缤纷。红的枸杞,黄的玉米,白的棉花……风姿卓越地炫耀着这个移民乡秋天的原野。

  “自从调到敦煌水资源合理规划利用与生态保护项目部后,很少有时间来这里,简直是天壤之别嘛!”刘生录兴奋的说“建文主任,你在乡村主干道边种白杨,外围林带栽沙枣树和柽柳,居民点上多为柳树,乡政府马路两边国槐、杨柳相间,里里外外是布了一盘好棋!”

  为改善广至生态环境,2013年瓜州县水务局投资97.68万元,实施水土保持治理项目,栽植防风林带10.11km,植树8.3834万株,治理总面积5.26hm2,建立起广至乡水土保持区域综合防护体系。

  但恶劣自然环境和贫瘠的土地条件,使乡上大片农田没有防护林带也没形成农田林网体系。风蚀、沙埋、干热风威胁着农田脆弱的肌理,给移民生产生活带来很多困扰。

  县水务局和乡政府根据现状,确立了完善提高农田防护林带体系的目标,计划通过四年努力,建成完整有效的农田防护林带。从2014到 2017 年,库区办为这片新开发的热土编织了一件绿色的戎装。4年时间里,他们投资2011万元,建设防护林带129.347 km面积73.5公顷,栽植乔木45.15万株灌木39.54万株、补栽乔木8000株,建设防护林带灌溉渠道4.23公里,渠系建筑物1901座。

  根据广至风蚀、水蚀特点及风沙危害程度,库区办结合已建防护林带、预留斗渠林带及耕地周边的荒滩,培植防护林,并侧重主风向布置。同时按照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原则,增强树种多样性选择,建立农田复合生态系统。防护林乔木树种确定为耐寒、耐旱、耐贫瘠的新疆杨;灌木树种选择沙枣、柽柳混合种植。为提高林带成活率,采用拉沙压碱、机械深耕和碱土置换等方式,改善林带土壤结构改良土壤耕性。

  在江南水乡、小桥流水边长大的李传龙,2015年从浙江公考进瓜州库区办。张建文告诉我们,一次李传龙在防护林种植区施工时不小心滑进了刚浇完水的树沟,他沮丧地在水洼地上坐了半天:在老家扔个树枝都能长苗苗,这里养棵树原来这么难。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举目四望,卓然挺立于贫瘠土地上白杨树,是广至天然的地标,它阻挡着狂风沙暴、庇护着良田村舍。可是,是谁让它们这样义无反顾,这样不屈不挠?不就是那些与它们有同样品质的移民区建设者在做支撑吗?

  人心齐,泰山移。在大家的集思广益下,广至移民群众的日子一天胜似一天,生产生活积极性空前高涨。但是,一旦有一天,政策补助没了,优惠政策取消了,扶贫人员撤出了,小康路上还能走多远?这样的一个问题困扰着所有人的心。

  寻常的行走不能让生命飞扬,让移民能致富,产业扶贫是治本之策。为使产业扶贫全面开花,大家使出浑身解数。乡政府立足科学规划、设施配套、功能完备的产业扶贫思路,因地制宜打造广至乡农业示范园区核心区。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库区办因势利导,从扶智入手,先投资110万元建成广至乡戈壁农业科技培训中心,随后投资99万元分四年时间组织村民进行劳动技能培训,紧接着,先后投资1390万元,修建产业扶贫示范园、高标准温室大棚、高标准育苗棚等。为扶持产业扶贫多样性,还投资115.5万元发展特色种植。

  脱贫是拼出来的,致富是干出来的,美好生活是用点滴努力换来的。几年下来,在精准帮扶的助推下,广至乡已累计建成非耕地高标准日光温室633座,枸杞种植培养面积2.6万亩,牛羊饲养量7.8万头(只),年实现劳务收入超过2000万元。如今,流星雨蜜瓜端上了加拿大、日本、韩国等国的餐桌,西红柿闯进了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的厨房,“香妃蜜”、“西洲蜜”、枸杞、各类果蔬乘着飞机火车跑进千家万户。

  走进瓜州县劳动模范王云孝的温室大棚,他和妻子杜续萍正忙着给火龙果浇水,滴灌带的水花欢快的移动,在红通通果子的映衬下,划出无数淡淡的彩虹。杜续萍告诉我,她是藏族,老家卓尼县,王云孝是汉族,老家临潭县,两家隔着一条河。

  “老家环境好,咱家人也好,就是靠天吃饭的日子不好过,没有心情浪漫。”杜续萍爽朗地笑着“现在,温室大棚收益慢慢的变好,种植方面我们也聘请了专业方面技术人员,娃娃们上班上学没多少牵挂,上个月我们和孩子回了趟老家,待了没两天,又都嚷嚷着要回家!回家!”

  从洮河峡谷到祁连戈壁,从离乡背井到荣归故里,小康的路上,他们越走越顺畅。

  “日月不肯迟,四时相催迫。”广至乡在脱贫致富的路上虽步履维艰,但政府和群众锲而不舍,他们一路上激活了蕴藏于梦想之中的创造伟力,一关一关过,一锤一锤钉,修通的是脱贫路,树起的是功德碑,连接的是百姓心,通达的是致富门,将一个深度贫困乡蝶变为小康幸福乡。

  张智说移民迁移的过程很苦,张建文说库区扶贫的过程很难。遥望已成过往,心手相连只为如今的广至处处尽欢颜。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和谐宁静,“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清新愉悦,是美丽乡村的田园梦。为让广至乡农村人居环境“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库区办在基础设施建设站稳脚跟、产业高质量发展成果丰硕,生产有序发展、生活逐步宽裕的前提下,将圆梦美丽乡村的美丽故事开始叙写。

  从2016年起,他们在6个行政村投资1562.9万元打造美丽端庄的广至。建设内容涉及拆除及恢复沥青路面、通乡公路主干道及居民点路灯架设、集镇小广场及文化广场建设、栽植及养护广场绿化区域草地、居民点绿化及铺设绿化给水管道、树池整平及树穴开挖换土、路沿砖铺设及损坏道牙砖更换、居民点外墙粉刷、卫生厕所改造、安装成品泄水井、敷设电缆及安装落地式配电箱、村容村貌整治。在此基础上,投资105万元进行污水管网架设,建造排水检查井144座玻璃钢化粪池23座。

  张建文家三代人与水为伴不离不弃,但他为广至乡缝制“盛装”并培植它的内在涵养,多与水利专业不搭边,我调侃他开始“不务正业”了,他笑呵呵地说:“边学边干吧,与广至乡一起成长,会慢慢的茁壮的!”

  众人拾柴火焰高。一众人的努力改变了一方水土。如今的广至,基础教学条件不断改善,中心小学教学楼、住宿楼笑语喧阗,学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均达到100%;农村居民医疗保险参保8267人、养老保险参保6359人、养老金发放率达100%;“巾帼家美积分超市”、“厕所革命”引导群众转变着良好的生活小习惯;总库容30万立方米的垃圾填埋场实现了一次清洁转运;退伍军人、孤寡老人、留守儿童的优抚优待、走访关怀和社会救助政策全面落实;道路、交通、消防安全、动物疫情防控不定期开展。

  在广至四通八达的乡村公路上,我无时无刻都可以感觉到她的美丽流淌在路上,展现在村庄里,绽放在群众的脸上。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构建起美丽藏乡新格局。

  岁月在河里流淌,一河时光的清波流经一个崭新的时代。立在洮砚村村口的石碑前,我泪水潸然。

  “盛世立碑,古今皆然,洮砚村由石镇、杜家川、小湾迁于此,已十年矣。艰苦创业,方有今日新貌,为彰其事,特撰斯文记之 …… 忆当年,洮水之畔,百姓依山傍水而居,农时耕作,闲时刻砚,夏无酷暑,冬无严寒,祖祖辈辈,生息繁衍。今日一旦眷徙此处,祁连苍苍,戈壁茫茫,政府大力投入,重建家园,绿荫连片,移民乡亲不懈奋斗,洮砚村走过了十年的峥嵘岁月,乡邻互助,勤劳致富,安居乐业,用勤劳的汗水打造了沙漠绿洲。谨立碑于此,昭示后人!”

  这是一声从甘肃临潭、卓尼、岷县到甘肃瓜州跨越1400公里最长情的告白,这是一声从深度贫困到全面小康历经13年最深情的呼唤。生命的渡口,来来往往,可是这一来就凝固成永恒。迁移者和守候者联手成为梦想的筑造者,让广至藏族乡在脱贫路上涅槃重生,携手走向更美好的明天!

上一篇:【48812】全方面了解“浪涌维护器”看这篇就对了

下一篇:【48812】高猛、周文杰在抗疫一线见党员本性